【溫泉的誕生】
既然喜歡泡溫泉,當然要知道溫泉是怎麼來的。
溫泉的形成,地熱與地下水是不可或缺的男女主角。地熱的發生跟地殼內部高溫的岩漿,以及火山的噴發有密切關係。台灣火山不少,地熱自然豐沛,溫泉分布甚廣,湧出量頗為可觀,這都是拜地利之賜!位處太平洋地震板塊的台灣寶島,在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推擠下,不僅出現琉球海溝,更擠出大屯火山系、東部海岸山脈與澎湖群島。
台灣北部大屯火山系的溫泉,屬於火山活動後剩餘熱力醞釀而成,因為火山氣體大部分含有硫化物,所以溫泉泉質多為硫酸鹽泉,也有稱之為硫磺泉或石膏溫泉,附近亦多出現噴氣孔與硫磺礦。
除了火山與岩漿的作用外,還有一種溫泉是受地表水滲透循環作用形成,這類型溫泉多屬於中溫的碳酸鹽泉,台灣大部分溫泉屬於此類。
【冷泉的誕生】
秋冬泡溫泉固然是人生一大樂事,夏天泡冷泉也是又酷又爽的美事一樁。
天然冷泉十分珍貴,全球並不多見。豐富的地下水與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岩層,是冷泉誕生的重要元素。能產生二氧化碳的岩層,有賴地殼深處的熱力作用,讓岩層內部的碳酸鹽分解,二氧化碳遂被大量釋放。至於地下水則要靠岩層的便於滲透,才能與二氧化碳在地下相見歡,做一場完美的融合,經過週遭岩層礦物質的溶解與幫忙,產生大量氣泡開始向地上湧出,泉水溫度由地下一公里處的45-50℃,上升到地面時因為與地表冷水的混合,再加上二氧化碳的減壓、膨脹、吸熱,等湧現地面時已是22℃的冰涼泉水。
冷泉飽含礦物質,對胃病、胃酸過多、腰酸背痛、慢性肺炎、腎結石、膀胱結石、痛風、糖尿病、皮膚病等有不錯的療效
溫泉的種類
要為溫泉分類,這可是件粉科學的差使,現在就依「溫泉湧出地表」、「溫泉所在環境」、「溫泉之酸鹼值-ph值」、「溫泉之化學組成」等方式,為溫泉對號入座囉。
首先來看看依「湧出地表」狀態分類,可區分為6種:
◆普通泉 -即一般常見水溫在100℃以下之溫泉。
◆間歇泉 -這類溫泉深藏在地底,透過垂直的細長孔道於一定時間內,強勁地噴出地面。以美國黃石公園的老忠實間歇泉最具代表性。
◆沸 泉 -溫度近為100℃的泉源
◆噴 泉 -溫泉在準點以上,若地質條件正好配合,就會出現氣勢磅礡的噴泉,有時可噴出高達30-50公尺高驚人景象。紐西蘭羅吐魯阿、美國黃石公園、冰島等地均有壯觀的噴泉景觀。
◆噴氣孔 -自地底噴出飽含溫泉物質的蒸氣。透過此一方式湧出地表的溫泉,以硫磺泉最易辨識,其所噴發出的氣體富含二氧化碳和硫化氫,噴出地表後與空氣接觸產生硫磺,正是製作「湯華」-所謂溫泉粉的原料。
◆熱泥泉 -對溫泉瞭解愈多,對溫泉的樣貌也就愈有寬容度,所以面對熱泥泉,腦海中浮現的肯定是養顏美容。熱泥泉內含有大量黏土,泉色混濁恍若泥湯,但是它洗後滑膩的膚觸,以及對肌膚與健康的助益,遂使所謂「泥療法」成為許多溫泉醫院樂於採用的方式。
如果依「溫泉所在環境」為條件又可分成3種:
◆火山區溫泉 -位於火山區的溫泉大多為硫氣泉或蒸氣泉,係由第4紀火山岩漿活動末期產生的熱水現象造成的溫泉。寶島北部的溫泉多屬此類。
◆變質岩區溫泉 -位於變質岩區域內的溫泉多為碳酸泉,寶島中央山脈兩側的溫泉多屬此類。
◆沉積岩區溫泉 -自沈積岩湧出的溫泉多為氣化泉,寶島西部、南部、部分東北部的溫泉多屬於此類溫泉。
「溫泉之化學組成」係從科學角度來分類溫泉,可分為4大主要種類:氯化物泉、碳酸氫鹽泉、硫酸鹽泉、混合型泉。所謂的溫泉之化學物質溫,大多來自然界的岩石、礦物,或者火山氣體的各種礦物質,像陰離子、陽離子、複合離子和分子等等成分。溶於溫泉之中的化學物質,讓溫泉有了不同的身世與ID。
資料來源: http://snowbr.myweb.hinet.net/next_type.htm